疫情期间,很多企业尚未完全复苏,生产和销售也受到很大影响。但位于浦东远郊的一家企业——思乐得,复工后产能快速恢复到100%,2月份销售额更是同比增长28%。这家企业是如何做到的?
提前应对抱团过关
早上7时30分,位于浦东书院镇东海农场桃园路288号的上海思乐得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开始忙碌了起来。每一名进厂的员工都要经过测温、消毒等几道关口后,才能进入工厂。
成立于1991年的思乐得,经过29年的发展,如今产品已远销国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,还曾荣获德国“红点奖”“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”等奖项。
但作为80%的产品都销往国外的外贸企业,在疫情之下,思乐得也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压力。不过从疫情开始之初,思乐得就快速反应,做足了准备积极应对。“疫情发生以后,公司党政班子当时就感觉形势非常严峻,所以假期时就对所有员工情况进行了梳理,并要求车间负责人及早与员工沟通,没有出去的就让他们尽量不要出去,如果在外地的要每天向公司报告情况。”思乐得总经理张斌说。
物资储备方面,张斌也第一时间要求后勤部门采购口罩、消毒液等防疫物资。保证公司各部门物资充足之后,思乐得在复工前又主动为需要的供应商提供防疫物资,共渡难关。
智能化为产线增能
2月10日,思乐得所属的两家外贸公司和3家工厂全部开工,70%的员工到岗,产能恢复至60%。半个月后,产能即恢复到100%。目前,员工到岗率增加到99.5%,仅有3名湖北籍员工未到岗。
迅速恢复产能的背后,是足足13页的复工工作方案,从弹性工作制、人员身体状况排摸等,每一条都有详细的计划。
为了加速生产,赶回进度,思乐得还启动了“百人倍增计划”,进一步提高工厂的自动化程度。据了解,从去年下半年开始,思乐得工厂就积极引进机器人,提高生产效率。现在,十几台机器人已经加入3条生产线,几台包装机器人也在安装中,即将投入使用。办公室主任李春雷介绍,以前一条生产线投入10人,8小时可以生产2500件,现在智能化生产线投入以后,同样是8小时2500件产品,只需5人。
正是凭借着3条智能生产线,在员工没有全部到岗的情况下,思乐得依旧完成了年前积压的几乎全部订单。
针对疫情推出新品
即便在疫情期间,思乐得新品的研发和设计也没有中断。针对疫情期间复工的上班族带饭情况增加,思乐得推出了“焖乐宝”不锈钢保温便当盒,深受市场欢迎。作为上海市高新技术和科技小巨人企业,原创设计、精益生产,正是思乐得面对疫情依旧获得销售额逆势增长的底气。
复工初期,前期海外订单来不及如约交付,为了维护客源,思乐得更是用上了“直播”。“疫情发生以后,我们的国际营销部门第一时间跟世界各地的这些客户挨个发邮件、打电话。复工后我们又提供了一些视频、照片,让客户感觉到我们这个工厂所有的员工都是健康的、安全的,工厂也在尽全力恢复产能,取得了绝大多数客户的理解和支持。”张斌说。
政府扶持积极助力
政府的扶持也助了思乐得一臂之力。思乐得有十几家配套企业,其所在的书院镇镇政府相关部门迅速对企业进行复工审核,甚至跨区协调推进辖区外的配套企业复工。
书院镇区域发展办工作人员黄赤橙介绍,2月7日,包括思乐得在内的46家企业提出复工申请;2月8日书院镇5个联络组就下沉到企业进行现场指导和检查;2月9日完成所有现场资料的准备,共有40家企业通过了现场核查和资料审核;2月10日,40家企业正式复工,其中就包括思乐得和其5家供应商。
到2月中下旬,思乐得超过80%的供应商已经开工,使供应链活了起来。“政府对复工审核的快速反应,对企业的正常运营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。”张斌说道。
文章转自:浦东时报